行业动态

环境工程科技网

____

打造同仁交流平台,探求行业发展真谛

服务热线   ——

0538-8993676

最值钱的不是钱:一位环卫工与40万善款背后的价值感觉醒
2025年10月13日

那件洗得发白的橘色工装,那双布满老茧的手,那场雨中诞生的婴儿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: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外在的财富与地位,而是感知、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与状态。

我们常常被问及“人这一辈子,什么最值钱”这个问题。有人说是金钱,有人说是健康,也有人说是名望与地位。然而,当我们深入观察社会现象,聆听普通人的故事,会发现一个更为深刻的答案:价值感——即能够感知、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与状态,才是人生最宝贵的无形资产。

人生价值感的两种体现

2025年10月,青岛一位孕妇在公交站台因雨天路滑无法系好鞋带。正当她焦急之时,一位陌生的公交司机主动下车,冒着细雨为她系好鞋带,并递上自己的充电宝和话费。这一幕被其他乘客记录下来,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。“原来以为是坐办公室的叔叔,没想到是扫大街的阿姨。”一位受助孕妇的感叹,道出了人们心中对价值感的普遍认知——我们总以为价值感来自于外在的光鲜与体面。

而与此同时,威海78岁的李玉坤老人却用行动给出了另一种答案。凌晨四点的威海文登街头,寒气未散,李玉坤已穿着洗得发白的橘红色工装,推着装满废品的三轮车开始一天的劳动。车斗里,塑料瓶、旧纸箱码得整整齐齐,这是她一天爱心基金的“来源”。车把上挂着一个小包,里面装着几十元钱,这是她省吃俭用攒下的“心意”。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环卫工人,从1990年开始,累计捐出了40余万元,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。

当一位受助学生第一次见到李玉坤时,惊讶地发现这位一直资助自己的“恩人”竟然是一位穿着朴素、在街头清扫的阿姨,当场红了眼。李玉坤却笑着安慰道:“不用报答,你好好工作,为社会做事,比啥都强。”这种不图回报、纯粹源于内心价值感的善举,恰恰体现了一个人最珍贵的精神品质

价值感: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

价值感是什么?它不是我们拥有的财富、地位或外在成就,而是一种能够感知到自身存在的意义,相信自己有能力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内在状态。就像李玉坤老人,她虽然月收入仅3000元,却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奉献,感知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价值,这种价值感让她在35年的环卫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和满足感。

心理学研究表明,价值感是心理康态的重要表征与引领力量。它不仅是个体觉得自己有用和重要的自我肯定性判断,更是人认知自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依据。有价值感的人,往往能够从生活中获得意义感、精神充实感、人格尊严感和社会存在感,这些感受共同构成了一个心理健康人的核心体验。

与价值感相对的是价值感缺失。当一个人的价值感建立在财富、权力、他人的评价或事情是否做好上时,这种价值感就像建在沙子上的城堡,经不起风吹雨打。例如,一些退休老人突然失去了工作带来的社会认同,容易陷入价值感危机;而一些职场人士则将价值感完全绑定在业绩和上司的评价上,一旦遭遇挫折,就会怀疑自己的全部价值。

感知价值: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意义

价值感的建立首先需要我们学会感知价值。然而,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:凡是我有的,都是无所谓的;凡是我会的,都是不重要的。就像李玉坤老人,她日复一日的清扫工作在很多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,但对她而言,这份工作却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。她曾说:“看着街道干净,心里就踏实。”这种对日常工作的价值感知,正是她价值感的源泉。

同样,那位在雨天帮助孕妇的公交司机,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做了一件小事,但对他而言,这份帮助他人带来的满足感和价值感,却是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价值感的建立,往往始于我们对日常小事的重新审视和意义赋予。

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中指出,人们在任何环境下,包括奥斯维辛这样的极端环境中,依然有着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。这种自由选择的能力,正是我们建立价值感的关键。无论环境如何,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和行为,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感。

价值感的三种来源

根据心理学研究,价值感主要有三种来源:存在价值、能力价值和社会价值。存在价值是指只要我们活着,对父母、子女、伴侣等身边人来说就是一种欣慰;能力价值是指我们通过培养自己的能力,为家庭、为社会做贡献;社会价值则是指我们通过参与社会活动,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。

李玉坤老人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这三种价值感的结合。作为一位母亲,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女儿的安慰;作为环卫工人,她通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认真态度,实现了自己的能力价值;而通过助学捐款,她又获得了社会价值,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与赞誉。

同样,那位公交司机在帮助孕妇时,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,也获得了能力价值(帮助他人的能力)和存在价值(作为社会一员的存在意义)。价值感的建立不是单一的,而是多维度的,它需要我们在不同层面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意义

价值感缺失的表现与危害

价值感缺失在现代社会中十分普遍,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:

第一,别人说我不好,就是我不好。这类人会不假思索地认同他人的负面评价,将他人的看法等同于自己的真实价值。

第二,别人说我好,我不一定好。这类人会本能地过滤掉好的评价,只接受负面评价,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不认可自己的价值。

第三,事情没做好,就是我不好。这类人将自身价值与事情的成败直接挂钩,一旦失败,就会全盘否定自己。

第四,别人不开心,就是我不好。这类人过度关注他人的感受,将自己置于讨好者的位置,无法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。

第五,别人比我好,就是我不好。这类人通过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,总是活在他人的阴影下,缺乏自信与自我肯定。

价值感缺失的危害是深远的。它会导致自卑、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降低生活质量,甚至影响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。研究显示,价值感与自尊水平显著相关,价值感缺失的人往往自尊心较弱,面对挫折时更容易陷入绝望。

如何建立和增强自己的价值感

建立和增强自己的价值感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首先,看到自己的存在价值。无论我们处于什么阶段,对身边的人来说,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。就像李玉坤老人,即使在退休后,她对家庭和社区的贡献依然不可忽视。

其次,提升自己的能力价值。通过每天订立小目标并完成它,比如锻炼10分钟、学习一项新技能,我们可以在积累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,从而增强价值感。

第三,记录自己的优点。不要因为我们拥有它而忘记它。定期记录自己的优点和成就,无论大小,都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全面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。

第四,参与社会活动。通过志愿服务、公益活动等方式,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,我们能够获得社会价值感,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存在意义。

最后,培养深度关系。与家人、朋友建立真诚的情感连接,通过相互理解、支持和陪伴,我们能够获得情感价值感,这是价值感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
价值感的传递与影响

最令人感动的是,价值感不仅能够自我建立,还能够传递和影响他人。李玉坤老人的故事在社区流传后,不少人都跟着她一起捡废品助学。2023年,“李玉坤好人文化角”在社区设立,她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,影响范围不断扩大。

同样,那位在雨天帮助孕妇的公交司机的行为,也感染了周围的乘客。他们不仅记录下这一幕,还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,引发更多人对陌生人互助的思考和行动。

价值感的传递,往往比物质的传递更有力量。它能够唤醒他人心中的善意和热情,形成正向循环,让整个社会更加温暖和美好。

价值感的普遍性与永恒性

价值感的普遍性在于,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年龄、什么职业、什么社会地位,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感。材料研究表明,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各领域在性别、年级、家庭结构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,但普遍高于中点分3分,说明大学生群体自我价值感水平较高。

价值感的永恒性在于,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,反而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找到新的表达方式。例如,退休老人可以通过再就业、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价值感;年轻人则可以通过职业发展、社会贡献等方式建立价值感。

结语:那件橘色工装,像一团温暖的火

回到开篇的场景,雨中的产房,那件橘色工装,那位公交司机,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价值感的真正含义。价值感不是外在的光环,而是内心的光芒;不是他人的评价,而是自己的肯定;不是宏大的成就,而是平凡中的坚持。

让我们不要迷失在对外在成就的追逐中,而是学会从内心深处感知自己的价值,从日常小事中创造自己的价值,从持续行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。因为人这一辈子,最值钱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,而是“价值感”——即能够感知、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与状态。

那件洗得发白的橘色工装,那双布满老茧的手,那场雨中诞生的婴儿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:当我们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感,生命就会焕发出最温暖的光芒,照亮自己,也温暖他人。


投稿邮箱:zghwkjw@163.com      联系电话:0538-8993676
鲁ICP备19065681号-2      技术支持:焦点网络(电话:0538-6632526,8250118)